今天咱们聊聊最近国际军贸市场上的一桩大新闻。事情得从 5 月 7 号那场印巴空战说起,当时巴基斯坦空军紧急升空拦截印度战机,其中最亮眼的就是咱们中国出口的歼 - 10CE 战斗机。巴铁兄弟直接放出战报,说用歼 - 10CE 配合霹雳 - 15 空空导弹,一口气击落了 3 架法国造的 “阵风” 战机。这消息一传开,整个国际军火圈都炸锅了。毕竟 “阵风” 可是法国军工的金字招牌,之前已经出口到印度、埃及等国,总订单超过 200 架。可法国那边的反应却让人看不懂。
达索公司高管先是装糊涂,说 “印度还没跟我们沟通具体情况”,结果法国国防部突然跳出来甩锅中国,指控咱们通过驻外使馆、社交媒体散布 “阵风” 性能不行的假消息,甚至炒作所谓 “AI 生成的空战画面” 和 “篡改图像”,想把水搅浑。更绝的是,法国政府资助的一架媒体反复渲染这套说辞,好像中国真成了幕后黑手似的。
看来,自印巴冲突后,“阵风”不好卖了,于是想赖上中国。但中国国防部可不是吃素的,第一时间就严正驳斥,强调咱们军贸政策向来负责任,绝对不会靠抹黑别人来赚钱。言下之意,这分明就是 “输不起” 的表现!毕竟实战已经暴露了 “阵风” 的短板,不去反思自己,反而玩政治手段转移矛盾,说白了就是对自家军工竞争力下滑的焦虑。说到这儿,咱们得好好捋捋这场风波背后的门道。
首先,央视已经实锤了歼 - 10CE 的实战战果:不仅击落多架敌机,还实现了零战损全身而退。军事专家张学峰分析,歼 - 10CE 有三大技术优势:一是鸭翼布局和隐身设计让它机动性强、雷达反射面积小;二是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三是霹雳 - 15E 导弹射程超过 “阵风” 配备的 “流星” 导弹,真正做到了 “先敌发现、先敌开火”35。反观 “阵风”,机头空间小导致雷达收发组件只有 800 多个(歼 - 10CE 超过 1200 个),发动机推力也不足,电子战系统还停留在上世纪水平,根本扛不住现代雷达的静默锁定。
再看看市场反应,印尼国防部副部长最近透露,他们正在评估歼 - 10CE 是否符合作战需求56。要知道,印尼可是 “阵风” 的潜在大客户,之前已经花 81 亿美元买了 42 架,现在又在考虑增购78。要是印尼最终选择歼 - 10CE,那可不仅仅是法国损失几十亿订单的事儿,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动摇法国在亚太的军事影响力。更有意思的是,秘鲁和泰国最近都放弃了 “阵风”,转而采购瑞典的 “鹰狮” 战机,这已经说明市场风向在变。
法国这边其实也挺矛盾的。一方面在舆论场上拼命抹黑中国,另一方面又得跟中国保持高层互动。前几日王毅外长访问巴黎时,双方还强调要深化核能、航空等领域的合作,拓展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的协作。这就有点尴尬了,一边炒作 “中国威胁”,一边又想赚中国的钱,哪有这么好的事儿?说到这里,咱们得替法国算笔账。“阵风” 的单机价格动不动就 2 亿美元,算上维护和培训,性价比比歼 - 10CE 差远了511。更要命的是,印度当年采购 “阵风” 时曝出贪腐案,单价被炒到 2.4 亿美元,比美国 还贵,结果实战中被歼 - 10CE 按在地上摩擦,现在印度国内都要求重新调查这事。
反观中国,军贸政策一直坚持 “三原则”:不损害地区稳定、不干涉内政、不影响接受国的正当自卫能力29。咱们出口的武器不仅性能过硬,还提供完善的售后支持,像巴基斯坦、尼日利亚这些国家用了都说好,根本不需要靠抹黑别人来打开市场。这场舆论战其实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西方某些国家还没习惯中国军工的崛起。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技术垄断地位不可动摇,一旦被打破就急得跳脚。
可现实是,中国航空工业这些年突飞猛进,歼 - 10CE、枭龙、翼龙无人机等装备在实战中证明了自己,连埃及、沙特这些传统西方军购客户都开始转向中国。法国与其花心思搞舆论抹黑,不如踏踏实实提升产品竞争力,毕竟在军贸市场上,实力才是硬道理。最后咱们得说句公道话:真相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当 “阵风” 的光环逐渐褪去,当越来越多国家用脚投票选择中国装备,法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指责他人永远解决不了自身问题,真正的 “战略自主”,得靠过硬的技术和产品来说话。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考验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能给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中国,向来都是用实力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