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众多知名企业的发展历程可知,许多企业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从初创时期仅有三五人的小团队,逐步发展壮大为行业领军企业,乃至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战略管理始终是贯穿其成长脉络的核心主线。
战略管理是一家企业的顶层设计,它不仅能够帮助创业者或企业在早期制定清晰的价值定位与差异化路径,同时还需要构建动态调整的机制——在生存阶段聚焦资源集中突破,在扩张期通过并购整合等手段构建壁垒,在成熟期依托创新迭代重塑优势。
在传统商学院课堂上,战略管理常被简化为一套精密的公式:分析环境、制定目标、执行计划。然而,当管理者手握这些公式踏入真实世界的复杂旷野时,却屡屡遭遇挫败与迷惘。
那么,战略管理如何制定?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家居行业因房地产的下行,面临着低迷与存量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光伏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后,如今出现了产能过剩,导致“内卷”加剧,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龙头企业2024年由盈转亏;科技企业面临着人工智能迭代更新、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静态战略规划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通过战略规划,谋求新的突破,成为了各大企业面临的新困境。
然而,战略的形成、制定,很多时候如同盲人摸象。
“没有人具有审视整个大象的眼光,每个人都只是紧紧抓住战略形成过程的一个局部,而对其他难以触及的部分一无所知。”
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与另外两位学者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在共同撰写的《战略历程——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一书中指出。
因此,这本书通过整合十大经典战略学派:从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到定位学派,从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到学习学派,再到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为读者提供一幅完整的战略管理图景。并且,在每一个章节,都给出了这个学派的成功或失败案例。
而战略规划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与时俱进、适时而变。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对战略管理的实践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例如,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如何平衡理性分析和直觉判断;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如何及时调整战略等。这些建议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面对今日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管理者更需这本“指南”所倡导的多元思维。
当技术革命重塑行业边界,当全球化经济遭遇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的挑战,单一的战略处方早已失效。
管理者需要综合运用多元思维,将创新、战略、全球视野、危机管理等多种思维方式融合起来,从宏观层面审视行业趋势,从微观处调整自身发展,制定应对方案,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发展。
来源:《经理人》杂志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