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当大多数城市还未完全苏醒,位于上海青浦“一号农场”的智能沙拉轻食工厂内,已是一片繁忙景象。自动化产线发出沉稳而有力的轰鸣,一筐筐新鲜的蔬菜在经过严格消毒和清洗后,正被精准地分拣、打包。这一切,都是为了处理昨夜涌入的订单,确保用户从下单到收货不超过48小时。
这片高效、整洁的现代农业工厂的布局者,正是IT海龟姜方俊。这位毕业于德国名校的计算机硕士,没有追逐互联网大厂的潮流,却转身扎进最“土”的农业。见到他时,你很难将眼前这位逻辑缜密的企业家,与土味农业联系起来。
如今,他创立的品牌已成为拼多多沙拉轻食品牌的行业前三。这不仅是一个IT精英跨界改造农业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选择、坚守与共赢的时代样本。他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0到1的探索,并借助新电商的翅膀,将这盘小小的沙拉,做成了带动数千农户增收的大产业。
“回过头看,选择决定起跑线,努力决定终点线。”姜方俊的这句话,是他创业至今最深的感悟。
2011年,在德国工作数年的姜方俊决定回国,他说,想找一件可以干一辈子的事情。让人没想到的是,他放弃了驾轻就熟的计算机行业,将目光投向传统而极富潜力的农业。
“计算机是个‘万金油’专业,它的核心是系统思维。我想用先进技术和理念去改造传统产业。”德国严苛的食品安全体系给了姜方俊创业的灵感:用计算机技术改造农业,让生产过程透明化、标准化、智能化,让用户买得更安心、吃得更健康。
然而,首次创业并不顺利。他仿照国外HelloFresh模式,做起会员订阅式生鲜配送,虽然一度也拿到融资,但最终还是倒在了黎明前。这次失败让他深刻反思:“生鲜电商需要达到一定单量规模,才能做成基地模式,进而品控到位,维持订单稳定性。”
2019年,姜方俊带领团队果断调整方向,将业务聚焦于“沙拉轻食”这一细分赛道,这被团队内部视作“二次创业”。这一回,他选择了一条“窄小深重”的路——不仅要做品牌,更要深入产业链,从源头做起。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姜方俊抵押了自己的房产,“All in”常州金坛,在那里建成了第一家现代化工厂,此后又于2023年在上海青浦投建3R(Ready to eat,Ready to Heat,Ready to cook)智能沙拉轻食工厂,实现了产品的全自动智能化分拣。
在上海建厂,是二次创业中一个大动作。“绝大多数人认为我不该来上海,成本太高了。”姜方俊坦言。但他有自己的逻辑:首先,大客户都在上海,靠近客户才能更密切地交流;其次,上海是人才高地,顶尖的研发和营销人才都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他有底气。“我们有供应链优势和自动化水平,可以通过技术把成本降到最低。”
事实证明,这个逆势而为的决策,为一号农场后来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创业过程中,姜方俊的IT背景成了公司坚固的护城河。这份“硬核底色”体现在工厂的每一个角落。在青浦的智能沙拉轻食工厂内,AI视觉识别设备在生产线上高速运转,能以99.99%的准确率挑拣出不合格的菜叶,每小时挑拣量超过1吨。
“通常情况下,人工挑拣菜叶一段时间,视觉会陷入疲劳,对烂叶、异物等的反应就比较迟缓,可能无法发现问题。”技术加成,使得上海工厂的人力效率较常州工厂提升超一倍,产品质量稳定性还大大提升。
同时,数字化也渗透到公司的毛细血管,贯穿生产、加工、物流和营销等方方面面。“我们现在实现了全链路的数字化追踪,而且可以做到‘T+1’,也就是,今天工厂加工完的产品,第二天系统就会自动生成经营数据,清晰展示这个产品各环节、各原料的成本是多少,不需要人工计算。”
姜方俊说,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因为数据不断变动。比如同样一份沙拉,每天的产出成本都不同,今天原材料好,产出成本就高,明天原材料差,产出成本就低。但也正因为数字化的渗透,让公司将宝贵的数据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1.0的半自动化,到如今2.0的自动化程度提升,再到筹备中的3.0全自动工厂,技术迭代从未停止。姜方俊透露,现在生产阶段唯一用人力还比较多的是切菜环节,“因为菜叶很娇贵,这个菜怎么切,切头切尾还是切成小块都无法标准化。”不过,团队正在积极探索,用具身机器人替代人工切菜,“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学的东西。我们会坚持以科技驱动产业创新,这也是学习计算机给我的帮助和启发。”
随着公司业务走上正轨,国内电商和冷链物流蓬勃发展,如何触达更广泛的消费人群,成为一号农场的新课题。2023年11月,当许多人还在犹豫观望时,姜方俊带领团队入驻了拼多多。
“入驻之前,我们担心平台用户并非品牌的目标人群。”但开店之后的数据,彻底打破了姜方俊的刻板印象。
“我们发现,拼多多店铺用户大多数是20到35岁的年轻人,这和我们品牌的核心用户高度重叠。更意外的是,50岁以上消费者买我们即食沙拉的也特别多,这反映出健康绿色的生活理念正在向更广阔的人群渗透。”通过拼多多,一号农场不仅巩固了年轻客群,还意外开拓了“银发市场”。
数据的背后,是市场的真实需求。姜方俊分析,一个行业的兴起与消费群体有很大关联。“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买食品不像以前,现在都是要看配料表,要看健康程度。只要产品足够好,他们对价格相对没那么敏感。”
入驻不到一年,姜方俊已经在拼多多开出两家店铺,拿下平台“品牌黑标”认证,在“百亿补贴”等活动加持下,日销量实现了翻倍增长。去年,拼多多销量占公司线上销量近一半。
今年4月,拼多多推出“千亿扶持”计划,拟在未来三年投入资金、流量等资源超1000亿元,助力中小商家转型升级,实现多方共赢。在平台的助力下,一号农场不仅扩大了品牌影响力,还提升了店铺复购率。姜方俊透露,目前拼多多店铺用户粘性很强,复购率超过30%,未来计划借着平台的助力持续扩大线上市场规模。
在一号农场的拼多多店铺内,现在主要销售的产品有两类——轻食沙拉和根茎叶菜。姜方俊说,未来公司将加大商品研发、扩充店铺品类,打造“1+5+X” 产品战略,也就是以蔬菜沙拉为基底,围绕优质杂粮、优质蛋白质、优质碳水、优质矿物质和优质脂肪这5大要素,添加各类营养要素,做成好吃不贵又有饱腹感的轻食。“我们也希望在拼多多平台越做越大。”姜方俊对未来充满信心。
一盘小小的沙拉,一头连着城市消费者的餐桌,另一头则深深扎根在广袤的田野里。姜方俊的“深重”模式,核心在于切入源头,保障叶菜质量、带动产业链共同发展。“我们对第一、第二产业都有带动作用,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产品销量越高,就业带动作用就越大。”他解释道。
目前,姜方俊与国内10大联盟基地建立了合作包销模式,每年签订种植品类和销售体量合同,只要农户产品质量达标,一号农场就会全部收购。这种模式覆盖了全国超3万亩定制化生产的基地,预计惠及农民超过2000人。
“我们指定种植品种、生产方式和收购价格。”姜方俊举例,种一斤生菜的成本约8毛,他们以1.2元的价格收购,远高于农民卖给批发市场的价格,既帮农民稳住了“饭碗”,每亩地还能帮农民多增收近5000元。更重要的是,农民只需负责生产,再也不用担心“菜烂在地里”的销售风险。
不止于长三角,公司对一二产业的带动作用还在辐射全国。姜方俊介绍,目前布局的蔬菜种植基地是根据不同纬度来选址、生产。“比如夏季,江浙沪气温过高,不宜种植绿叶菜,我们就需要河北张北地区或云南的高原农场满足供给。同样一种菜,我们都有A、B两个基地来保证供应,以防恶劣天气等因素影响。”
为保障农民有稳定的现金流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姜方俊不仅会预付20%-30%的采购款项,还坚持每月现金结算货款。“农户过去基本上一年才有一次入账,现在每个月都有现金到手,这对他们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保障。”
同时,姜方俊在上海和常州建立的现代化工厂,也为附近地区提供了约300个就业岗位。未来,随着武汉、成都、北京等地的3.0版本工厂陆续建成,将进一步带动各地区域的就业。
从德国的软件工程师,到中国的“新农人”,姜方俊的身上,既有IT人的严谨与创新,又有企业家的坚韧与担当。
在他看来,推动一个行业的进步,才是创业的使命所在。这盘小小的沙拉,承载的不仅是健康饮食的潮流风向,更是一个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企业、农户和平台携手共赢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