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cs-ej.cn/file/upload/202508/14/081130951.jpg" />
8月7日,烈日灼灼。在智苑社区,一个年轻的身影穿梭于楼栋间。“蔡爷爷,高温天尽量少出门,有急事随时联系我!”“胡奶奶,手机断网?我帮您看看,要当心诈骗!”武汉市公安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左岭派出所的“00后”社区民警董佩珏,正挨户走访独居老人,一边倾听家常,一边在蓝色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
自2023年12月接过社区民警的“接力棒”,董佩珏便将根深深扎在了这片以老年居民为主的社区。从最初面对老人时的“怯场”,到如今成为老人们张口就念、遇事就找的“小董警官”。她用一支广场舞、一本记满琐事的日志、无数穿梭楼栋的脚步,悄然叩开大家“心门”的同时,也书写着自己的藏蓝青春。
01广场舞拉近“心距离”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cs-ej.cn/file/upload/202508/14/081130391.jpg" />
智苑社区是国有企业棚改还建社区,居民多为原葛化集团、武汉化工二厂退休职工,老龄化程度高,拥有186名独居老人和235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
“见了老人不知说啥,敲门后站在门口都发怵。”董佩珏坦言,初到社区时,内向的她总觉得与居民隔着层“纱”。“社区工作得敞亮,把群众当家人,他们才跟你掏心窝子。”师傅韩红卫的点拨让她豁然开朗。
一次路过社区广场,看到很多爹爹婆婆跟着音乐跳广场舞,董佩珏忽然想起自己学过几年舞蹈:“或许,这就是拉近关系的‘金钥匙’?”
那天起,下班后的董佩珏常换上运动鞋,悄悄站在广场舞队伍的后排。从跟不上节奏的“新手”,到被大家推上前排领跳,再到偶尔给老人们表演一段爵士舞,她的“社恐”在笑声中渐渐消散。一声声“爷爷”“奶奶”的亲切呼唤,让老人们打心眼里喜欢上这个充满活力的“小丫头”。
“小董警官,7栋2单元楼道里堆放的有杂物,你去看看。”“佩珏,帮我看看这药说明书咋写的?”如今在社区走一圈,她常被老人们团团围住。大家拉着她聊家长里短,3栋张婆婆会塞给她一个苹果,7栋李爹爹总念叨儿子近况。
这些浸润着烟火气的“家长里短”,不仅让她摸清了与老人们相处的门道,也将“小董警官”的名字深深扎进在大家心里。
02笔记簿上的“烟火暖账”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cs-ej.cn/file/upload/202508/14/081132861.jpg" />
“4栋蔡爹爹,86岁,出门靠轮椅辅助,爱吃五花肉,忌生冷;7栋胡奶奶,82岁,手部有疾,儿子在外地工作,每月5号代买降压药……”董佩珏的笔记本上,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这本她称为“独居老人档案”的笔记本,背后藏着一个风雪天的故事。
2024年2月,武汉遭遇暴雪天气。行动不便的蔡爹爹被困家中,正为生活物资发愁时,家门被敲响了。门外,董佩珏提着刚采购的肉菜,身上还沾着未融的雪花。看到民警冒着风雪为自己送来急需的食物,蔡爹爹感动不已。“爷爷,取暖器离沙发远点,注意安全!您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董佩珏边放下东西,边细心叮嘱。
正是这次经历,让董佩珏深受触动:独居老人的日常“小事”,往往就是他们的“天大事”。
回到办公室,她立刻着手建立了“重点独居老人帮扶工作簿”,详细记录每位帮扶对象的楼栋、健康状况、饮食偏好、特殊需求等,实行“一人一档”。每次下社区,她都对照“档案”记录需求,并联动社区工作人员及时解决。
8月7日,她为手部有疾的胡婆婆送来代购的药品和生活用品,并协调解决其家中网络故障。像胡婆婆这样的重点帮扶对象,董佩珏总是隔三差五上门探望,陪伴聊天,密切关注生活所需。
“工作上用心,对我们暖心!‘小董警官’很贴心!” 提起这个孙女辈的女民警,胡婆婆赞不绝口。
除了“人工关怀”,她还善用科技为独居老人筑牢“安全网”。社区的智慧养老系统里,“一键呼叫”报警器、门磁传感器成了老人的“护身符”。去年冬天,7栋陈爹爹突发胰腺炎,按下报警器后,董佩珏和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火速赶到,将其送医救治。
今年“五一”期间,“AI管家”发出预警:3栋刘婆婆家的门磁传感器连续3天无动静。警觉的董佩珏立即从家中赶到社区,发现老人因感冒卧床。她随即为老人量体温、买药,并在随后几天保持联系,直至老人康复。“小董的本子记的是琐事,暖的是人心。”左岭派出所教导员万成说,有了这本“档案”,社区独居老人的需求从“等求助”变成了“被提前关照”。
03巧解邻里“鸡毛蒜皮”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cs-ej.cn/file/upload/202508/14/081132981.jpg" />
社区老人多,日常生活中难免有小摩擦,而董佩珏总能凭借细腻心思与真诚态度,找到化解矛盾的巧妙方法,将邻里间的 “疙瘩”一一解开。
社区里有支由50名退休老人组成的义务巡逻队。董佩珏不仅日常组织大家开展治安巡逻、普法宣传、爱心义剪等志愿服务,更善于挖掘这支队伍的独特优势。老人们人熟地熟、威望高、生活经验丰富,在她的引导下,成了化解邻里摩擦、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7月29日,4栋2单元5楼的张爹爹投诉楼下半夜敲房顶,影响休息。董佩珏联合物业上门了解,发现是4楼刚返乡休假的朱师傅不堪白天楼上小孩跑动噪音而“反击”。
摸清原委后,董佩珏没有简单说教,而是巧妙借力义务巡逻队,分别与双方沟通,耐心疏导。
她了解到巡逻队成员朱爹爹是退休老师,与朱师傅相识多年,便邀请朱爹爹一同上门劝解。见到朱师傅,她体谅道:“您在外辛苦,回来想休息却被吵,确实憋屈。但张爹爹老两口年近七十,带3岁孙子也不轻松。您半夜敲房顶,他们睡不好,白天动静可能更大,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互相体谅,生活才能更舒心啊。”
另一边,了解到张爹爹家的老伴喜欢跳广场舞,董佩珏便与义务巡逻队的陈婆婆一起找到她。董佩珏建议:“小孙子活泼可爱,但楼板薄,动静传到楼下就成了噪音。奶奶,咱们不妨在客厅铺块泡沫垫,让孩子在上面玩,能有效减轻噪音。”在她和义务巡逻队的耐心调解下,双方握手言和。
据了解,担任智苑社区民警以来,董佩珏已妥善调处各类小矛盾、小纠纷百余起。这位年轻的“小董警官”,正用真心、细心和智慧,成为社区老人们的“贴心人”,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社区的安宁与“夕阳红”。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cs-ej.cn/file/upload/202508/14/08113345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