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航骚扰案后续曝光!史航怒斥:诬陷者目的达成,败诉却依然是赢家

   2025-08-11 kongyu670
核心提示:史航胜诉了,但“清白”二字依然沉重2024年11月20日,编剧史航在微博上扔下一颗“炸弹”——他赢了。不是赢了票房,不是赢了辩论

史航胜诉了,但“清白”二字依然沉重

图片

2024年11月20日,编剧史航在微博上扔下一颗“炸弹”——他赢了。

不是赢了票房,不是赢了辩论,而是赢了一场持续两年零三个月的名誉权诉讼。法院白纸黑字认定:“黑尾鸥1988”(化名小默)对他的性骚扰指控纯属诽谤,并判令对方公开道歉。

按理说,这该是个扬眉吐气的时刻。可史航的回应里,却透着一股疲惫和无奈:

图片

“铁证在前,谎言在案,‘取证难’不是诬告者能蒙混过关的借口。”

更讽刺的是,上个月月底武汉大学图书馆诬告案的判决也出来了——男生肖某某被证明清白,而诬告者杨某某却高调宣布“保研成功”“赴港读博”,甚至扬言要继续阻挠肖某某的前途。

两起案件,同样的剧本:法律还了清白,但舆论的绞刑架却迟迟不肯撤下。

图片

从“性骚扰”到“诽谤胜诉”,史航经历了什么?

时间倒回2023年5月,史航突然被20多名女性(包括实名和匿名)指控性骚扰,内容从“言语挑逗”到“肢体越界”,细节之丰富,足以让任何一个吃瓜群众血压飙升。

史航的回应很刚——直接起诉。

2024年1月,他公布了诉讼进展,梳理了26名指控者的情况:

2人曾是他的前女友(包括小默),指控被法院认定为“构陷”;

7人承认“只是听说,并非当事人”;

剩下的连证据都拿不出来。

最终,法院认定小默的指控“内容失实,部分表述具有侮辱性”,判决她公开道歉。

但问题来了——胜诉了,然后呢?

图片

法律赢了,舆论却还在“判刑”

史航在长文里提到一个关键细节:

“法庭外,@黑尾鸥1988 的狡辩仍在继续,甚至变本加厉。”

什么意思?就是判决书可以证明清白,但舆论场依然在按“小作文”的逻辑运行。

武大图书馆案的杨某某,败诉后依然在社交平台炫耀自己的“胜利”,甚至威胁要继续举报肖某某。

图片

史航案的小默,虽然道歉了,但她的指控早已在互联网上留下不可逆的伤害。

更恶心的是,诬告者正在形成一种新套路:

1. 先利用舆论定罪(小作文+热搜);

2. 等法律还清白时,再轻飘飘一句“哦,我道歉”;

3. 最后继续暗示“胜诉不代表无辜”,让受害者永远活在阴影里。

史航直接开怼:

“她以身诠释‘造谣可以零成本,诬告能够美美隐身’。”

图片

武大诬告案的“完美受害者”,为何成了诬告者的模板?

武大图书馆案的肖某某,堪称“完美受害者”——

医学证明他有皮肤病,挠痒被诬陷成“性骚扰”;

被迫写下道歉信,结果成了对方网暴他的“铁证”;

全家遭网暴,爷爷被气死,外公成植物人。

图片

而诬告者杨某某呢?

硕士论文被曝抄袭(重复率45%、引用虚构法律条文);

高调宣布“保研成功”“赴港读博”,毫无悔意。

这两起案件的共同点是:法律还了公道,但诬告者依然在享受“胜利果实”。

史航的愤怒在于——他的案子胜诉了,可诬告者借着武大事件的舆论热度,再次颠倒黑白,把自己包装成“被迫道歉的受害者”。

图片

史航的“不忍了”:公开判决书,硬刚到底

这一次,史航选择不再沉默。他直接晒出胜诉判决书,并喊话小默:

“如果她不认可,我支持你把判决全文发上网,是非公道,请大家评判。”

他的目的很明确:

打破“胜诉无用”的舆论陷阱;

让公众看到法律认定的真相,而不是被情绪裹挟的“小作文”。

图片

当“诬告”成为武器,我们该如何反击?

史航和肖某某的遭遇,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小作文”时代,法律胜诉只是第一步,舆论战才是真正的硬仗。

对受害者来说: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别幻想“息事宁人”(肖某某的道歉信成了他的催命符)。

对公众来说:保持理性,别让情绪代替法律审判。

对平台和立法来说:必须提高诬告成本,比如“诬告反坐”(让诬告者承担同等法律责任)。

图片

史航最后说:

“我相信公理和法律,将持续依法维权。”

这句话,不仅是他的态度,也是所有被诬告者的唯一出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