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荣光】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柳保财:七处弹片与一只左眼

   2025-08-07 kongyu600
核心提示:8月的夏日午后,庄浪县朱店镇柳李村的老院子里,柳保财下意识地侧过身,左耳朝着说话人的方向,那只在战场上被震聋的右耳,早已

8月的夏日午后,庄浪县朱店镇柳李村的老院子里,柳保财下意识地侧过身,左耳朝着说话人的方向,那只在战场上被震聋的右耳,早已习惯了沉默。他轻抚着自己的那件旧军装,左眼眶那道深褐色的疤痕,是他从老山前线带回来的、最醒目的勋章。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cs-ej.cn/file/upload/202508/07/144228211.jpg" />

军营里的“飞毛腿”:黄土坡走出的硬骨头

1981年深秋,19岁的柳保财背着布鞋走进61师181团103连的营房时,裤脚还沾着家乡的黄土。三个月新兵训练结束那天,团长在全团大会上点了他的名字:“柳保财,去教导大队!”这个从庄浪山沟里走出的青年,用每天加练两小时的拼劲,成为全团唯一获此机会的新兵。

教导大队的一年,是汗水浸透军装的三百六十五天。清晨五点的越野跑,他总比别人多绕营区两圈;战术训练的匍匐前进,他磨破了三套作训服。1983年军区大比武,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兵在五公里越野中甩下第二名两百米,手榴弹投掷打破集团军纪录。“那时候就想着,咱不能给家乡丢人。”相隔数年,说起这段过往,柳保财依然自豪。

战场上的阵地长: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1986年4月的昆明,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橡胶林的气息。柳保财背着背包站在军工站门口,望着181团开赴前线的卡车扬起烟尘,这是他第三次递交请战书后,终于获准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阵地。

阵地的坑道里永远弥漫着霉味与硝烟的混合气息。作为阵地长,柳保财把最靠近敌方的观察哨留给自己。南方的酷暑让北方兵难以适应,作为阵地长,他总能在最危急的时刻出现在最关键的位置,先后在带领五个班的同志们击退了敌人18次进攻,打死打伤七八个敌人。

一次抢修工事,柳保财把其他战士赶到安全处,自己抢着钻进危险区域。左脚踩响跳雷的瞬间,他脑海里闪过的不是恐惧,而是庆幸:“幸亏没让新兵上。”

文山医院的病床上,缠着绷带的他在昏迷中仍喊着“隐蔽”。医生说他能活下来是奇迹:胸部7处弹片伤,左腿粉碎性骨折,腹腔贯穿伤,左眼永远留在了战场上。“体工队练出的身子骨,硬是抗住了。”他轻描淡写的语气里,藏着六次大手术的剧痛。“住院六个月,兰州军区三次三等功,自卫反击战一等功,值了!”

三尺讲台的“总指挥”:把军营作风种进校园

出院后,柳保财不愿给部队添麻烦,自愿转业回了老家。1987年秋,锻炼恢复一年后,他成了庄浪县一所完全小学的校长。

他把军队的作风搬进了校园。每天清晨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课间操要求队列如刀削般整齐,连教室的玻璃都要擦得能照见人影。有家长不理解:“娃娃上学搞这么严干啥?”他指着墙上的标语,声音坚定:“军队练的是保家卫国的本事,学校教的是安身立命的根基,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当了三十年小学校长,2009年调任教育局基建股,柳保财带着施工队在工地上盯了七百多个日夜。如今三幼、四小的美丽校园里,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印着他弯腰检查的身影。

永不褪色的本色:党叫干啥就干啥

退休后,柳保财回了柳李村,守着自己的苹果园,成了村里的义务调解员。谁家宅基地纠纷,哪家婆媳不和,他往中间一站,沙哑的嗓音里自带威严。“党培养我这么多年,不能退下来就成了废人。”

夕阳西沉时,柳保财左眼眶的凹陷处,皮肤会随着情绪微微抽搐。阴雨天来临时,体内的弹片会隐隐作痛。但他坚持每天读报,笔记本上抄满新政策要点。“这辈子值了,穿军装保家卫国,握粉笔教书育人,都是为党做事。”

晚风拂过满园的苹果树,沙沙声里仿佛有军号在回响。老兵胸膛里那颗赤子之心,永远滚烫。(看庄浪·庄浪融媒记者 杨璇 赵彦林)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