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注射类、激光类、皮肤护理等非手术类的“轻医美”项目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者在选择“变美”的同时要警惕“轻医美”背后的医疗风险。
看机构资质。医疗机构具备营业执照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诊疗范围明确包含医美项目。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查询医生执业注册信息,确认其具备执业资格。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需符合国家标准,进口产品应有中文标识。按药品注册的需有药品批准文号,可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真伪。
签好合同,留存凭证。要留存关键凭证,消费后索要发票(或收据),保留术前术后照片、沟通记录、服务合同、医师签字单据等。
拒绝套路贷款。要警惕“医美贷”“校园贷” ,务必结合自身经济能力,避免陷入负债陷阱。同时,要充分认识医美服务的风险与危害,理性看待需求,审慎做出医美决策。未成年人在接受医疗美容时,需经得监护人的同意或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