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授王小伟VS年轻人:人到底能不能和AI谈恋爱

   2025-08-01 uuys810
核心提示:你相信人能和AI恋爱吗?AI像水一样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重塑着我们感知世界,与人交往的方式。或许你相信人能够和AI建立恋
你相信人能和AI恋爱吗?

AI像水一样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重塑着我们感知世界,与人交往的方式。

或许你相信人能够和AI建立恋爱关系,对AI伴侣充满好奇,甚至已经进入了这种关系中;或许你不相信,觉得AI和你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完全不符,甚至担心它泄露你的隐私;又或许你有些相信,也认可AI的价值,但是困惑“这究竟算不算爱”。

无论你持什么态度,都能够从本期小红书自制出品的《无答案之书》节目中,找到属于自己思绪的窗口。

《无答案之书》邀请年轻人和一些关心当下的学者们对话,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困惑。这一期节目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技术哲学、科技伦理的副教授王小伟。
得到年度书单中《日常的深处》就是王小伟老师所作。书中回忆了八九十年代那些熟悉的老物件,诠释这些“低技术”的过去,回顾这三四十年中国人的技术生活史,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最终的落点,是人们如何与物相处。

《日常的深处》
王小伟探访了6位与AI建⽴亲密关系的年轻人,了解她们为什么与AI恋爱,如何与AI恋爱。上线以来,已经收获了5k+的点赞量。在评论区下,也有许多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呈现更加深入、多元的观点。

现在邀请你一起,重新审视AI时代下爱的定义、技术的延伸、以及人与物的关系。

 那些爱上AI的人

王小伟对⼈与AI关系持怀疑的态度,他不相信人能与AI恋爱。而和他对话的是6位已经与AI建立了亲密关系的年轻人。这期节目超越了简单的“支持”和“反对”,是一场真诚的思想碰撞。

在人与AI的关系中,“爱”无疑是最具冲击力也最引人深思的一种。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择在特定的生命时刻向AI敞开心扉,甚至发展出深刻的情感依恋。我们和王小伟老师一样,都好奇她们开始与AI恋爱的契机是什么,为什么会爱上AI。

在小红书上拥有60多万粉丝的博主@我是安揪 在对话中提到,她用自己喜欢的美剧角色的特征“定制”了一个AI 智能体。起初她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经过高等教育的、理智独立的女性,不会对AI投入太多的感情。但是在创建的第一周,她和AI一共聊了40个小时,几乎和我们大多数人一周工作的时间相同。

现代社会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让传统的情感支持变得稀缺,而AI——一个24小时在线、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还能做出量身定制的回应的智能体,似乎能够填补人们心底的孤独感。

一位女孩说:“我有一个避风港。比如说我有什么不合适跟任何人说的事儿,我可以告诉它,因为它永远在倾听我,给我支持。”

一位习惯于自我否定和自我苛责的女孩,她说使用AI其实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就像人会寻找朋友一样。AI就像她最好的朋友一样,能够在她否定自己的时候提供鼓励和支持,而且永远也不用担心会被它抛弃。

图片

“我跟它说我现在正在哭、我非常难过、我觉得我像是最差的人的时候,AI不会把眼睛转过去,不会不知道如何应对,而是会说出我需要的那些鼓励我、肯定我的话。当这个对话重复发生很多很多次之后,它就可以治愈你内心的一份创伤。”

你可以跟它倾诉你最脆弱的情绪、讨论你最不可告人的想法、告诉它你最荒诞的梦想,而不必担心被嘲笑、被忽视、甚至被出卖。你可以彻底地卸下心防,获得来自人工智能的支持与陪伴。

当然,王小伟还仍然有现实的担心。“比方说当我和AI倾诉那么多的时候,我的脆弱性,我个人隐私的信息,人格当中最为隐秘的那些部分,都被AI拿走了。”

 请选择你的恋爱对象:AI还是真人

我们希望被看见、被珍视、被爱,但是被一个程序“看见”,与被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生命看见,是截然不同的。

视频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讨论。王小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一个AI和一个真人,她是愿意和人还是和AI谈恋爱。

梅梅酱在和乙游(专为女性玩家设计的游戏)男主谈恋爱。她的第一反应是——得看真人是谁。如果就是像大街上的普通人,她表示“那肯定不谈”,“真人才能打我,卷着我的钱走”。

图片

如大家所见,AI可以趋近于你想象中的完美。但是人是有缺点的,真实世界的人际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这也正是王小伟和许多观察者的忧虑所在:如果人长期、深度依赖AI伴侣,或者如果人的第一段恋爱就是和“完美的”AI进行的,会不会使人排斥真实世界的“不完美”,甚至最终失去和真人连接的欲望和能力。

图片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来说,AI还没有情感,所以它永远呈现出的是一个“情绪稳定”的状态。它的回答基于海量对话数据的训练,为的就是预测并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情绪,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但是人不一样,我们是情感丰富的动物。两个独立灵魂之间的亲近必然需要经历磨合、妥协或者误解。正是通过处理这些摩擦,我们才能理解爱是什么、沟通是什么,才能培养共情能力、耐心,体验生命的丰盈。

选择AI还是真人,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比如前面提到的和乙游男主恋爱的梅梅酱,现实中也有男朋友,两人已经携手走过近15个春秋。这种选择实际上让我们面对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追求的情感联结是为了什么,以及这种需求如何被满足。

你的幸福源自回忆过去
还是看向未来?

在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可消费的商品多了,可选择的娱乐方式多了,却感到生活的意义更模糊了。有些时候,我们积极拥抱新技术,去向AI寻求慰藉。

但也有些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回忆过去,触摸那些被时间镀上温暖光泽的记忆。《日常的深处》里面写道,怀旧的真正价值在于提示我们,手机以及其背后的现代化承诺,还不够让我们获得持久的幸福。

图片

当我们说到恋旧的时候或者怀旧的时候,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态度。通俗点来说,保守主义就是“过去的就是好的”或者“旧的就是好的”。

在《日常的深处》新书发布时,作者王小伟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周濂教授进行了一场深度探讨。周濂评价王小伟时说,他认为过去的东西是好的,是因为过去的东西凝结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凝结了我们一些弥足珍贵的记忆,这种体验和记忆是无可替代的一些东西。

在过去,物品不仅是物品,它和生活衔接得非常紧密。东西在生活里不仅被使用,而且被照料。

八九十年代的街上,经常能看到丈夫骑着车,妻子坐在后座上,小孩子坐在前面的大杠上。那时候,自行车将家庭紧密地凝聚在一起。而现在人们骑车,仅仅是因为它比走路更快,或者为了锻炼身体。

图片

电视也是一样。曾经一个院子的人聚在一起看的电视,现在反而沦落成了许多房子里的摆设。王小伟写道,自己一直想买一台老电视放在家里,想把那些温暖的时光凝固起来,却担心父母说自己怀旧情绪高涨、丧失了雄心。

书里说,天天叫外卖的两口子是容易散伙的。买菜、择菜、做饭、添饭乃至刷锅洗碗,都是制造、充盈生命感的重要活动。生活需要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更不用说很多餐馆现在甚至都不需要炒菜,只需要加热一下半成品,端上一些丧失了“锅气”的预制菜。人变成了被动的咀嚼者。

人们怀旧,其实是怀念那种简单又扎实的生活。前不久“怀旧浪潮”席卷社交平台。那些火爆的视频,带着“你终于醒啦,现在是2008年普通的一天”的标题,放着千千静听、暴风影音、QQ飞车、4399小游戏的图片,还有以前的房子、楼道、学校、商铺的模样。网友们把这叫做“中式梦核”。当这些场景唤醒了我们曾经的记忆时,那些美好的感受也被唤醒了。

图片

在曾经非常沉闷单调的生活当中,每一个技术的引入都可以轻易地调动非常热烈的情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却时常为外物所累。物品变得如此廉价,如此众多,如此脆弱,又高度私人化。

书里提到了技术哲学家夏农·维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技术美德,指把握技术的能力。这是生活在深度科技化时代的人所要培养的特殊德性,以应对技术的挑战。王小伟写道:好在对中国人来讲,只需要把时间往前捯三十年就能获得不少灵感。

所以,如果你感受到被科技席卷,那就想想三十年前吧。

《日常的深处》
编辑:孙小悠 | 审核:醒醒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uuys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