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古榕城是个人文荟萃的好地方,文人雅士都喜欢在这儿居住。这里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单是崇祯元年,就有“戊辰四俊”同榜考中进士,其中一位叫郭之奇,就是揭阳榕城人。我偶然读了国学大师饶宗颐写的《郭之奇年谱》,才知道他的事迹,所以这次来揭阳旅行,特意去探访了他的故居。

郭之奇生于1607年,卒于1662年 ,崇祯元年(1628年)考中进士,后来担任过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等职。他不仅是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著有《宛在堂诗文集》,更因其一生忠于明朝、从容就义的气节被后人称颂。作为南明重要的抗清人物,他追随桂王永历帝,在粤桂南交一带抗击清兵,一路做到礼、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后来他被俘,宁死不屈,乾隆年间被赐谥“忠节”。
郭之奇文武双全,在道德、功业、著述方面都卓有成就,是古代潮州七贤之一。不过在潮汕地区,他的名气不如明朝的翁万达、林大钦等前辈乡贤,可能是因为他的主要功业在南明时期。他死于明永历十六年,也就是康熙元年,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这段历史。

郭之奇考中进士后的第二年,即崇祯二年(1629年),开始在榕城东门直街马山桥以东修建太史第建筑群,其中包括郭氏宗祠、金马玉堂、太史第。
这组建筑群风格独特,规制严格,保存完好,在揭阳古代府第式民居建筑中很罕见,2012年10月被列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太史第建筑群占地约6000平方米,四周有小溪环绕,东边连着东内城河,西边连着双峰寺前河并通马山滘,西北则与陈泰兴河相接。这里有小桥流水,能听到双峰寺的晨钟暮鼓,还有绿树遮掩,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
- 郭氏宗祠:位于东门直街马山桥以东,坐南朝北,是典型的潮汕三进式祠堂。它格局完整、规模宏大、规制严谨,是揭阳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现存比较典型的明代府第式古建筑。祠堂前原本有二十多座象征功名、官阶、爵位的旗杆斗座,现在只剩下几段残石。从建筑规模、形制和工艺,便能看出当时郭家是名门望族。这座宗祠是潮汕地区郭姓人共有的祠堂。
- 金马玉堂:在郭氏宗祠东边约30米处,坐北朝南,是三进式官厅,由杉、木、石建成,格局为潮汕传统的“驷马拖车”。虽然历经风雨和战乱有些损坏,但大体完好。如今经过修整,既保留了古朴风貌,又有了新的气息。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厅门和天井之间有座牌坊门,这种建筑模式在榕城目前只发现两处。金马玉堂左右各有两排民居,称为左右火巷,西北边靠着双峰寺,古时候有小溪隔开。
- 太史第:这是郭之奇的故居,在金马玉堂东边。主体建筑建在莲花芯,坐北朝南,整体是“百鸟朝凰”的格局。墙基都垫着石条,墙体用青灰砖砌成,整座建筑靠木柱支撑屋顶,主体为硬山顶,梁架是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上的木雕和厅堂地面铺的红砖都显得典雅古朴。更难得的是,后厅左右两根石柱上有郭之奇亲笔写的对联:“尊闻行知自是高明广大,正道修理何须胜利急功”,从这副对联能看出他的自身修养和远大眼光。
郭氏宗祠、金马玉堂、太史第这三组建筑,共同组成了太史第建筑群。它们矗立在揭阳古城里,相互呼应,既像患难与共的兄弟,又像三座耀眼的丰碑。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刚刚修缮完毕,知道的游客还不多,目前来参观的人也较少。想了解太史第建筑群的朋友,不妨抓紧时间来看看。
参观攻略:
- 地址:揭阳榕城区观音仔街揭阳华侨初级中学北侧约180米 。
-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不过尽量选择白天参观,光线充足,能更好地欣赏建筑细节。
- 门票:无需门票,可免费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