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烧烤、小龙虾,连续吃了三天后,林先生的再次发作,脚趾关节红肿,疼痛剧烈,急忙赶往医院就诊。很多患者发现,夏天痛风发作频率高于其他季节,感到十分疑惑。这是为什么呢?如何在夏季远离痛风?
□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实习生 张钰滢
痛风偏爱“夏季突袭”
“摄入过多高嘌呤含量的肉类、汤类、海鲜,含糖量高的精细主食、高甜度水果和含酒精饮品(尤其是啤酒),都可能导致尿酸升高,引发。”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洋介绍。
“烧烤食材中,动物内脏、海鲜等嘌呤含量非常高。为了避暑,不少人在进食烧烤、海鲜时大量饮用啤酒或高果糖饮料,两者相加,尿酸水平会迅速升高。”王洋补充道。
此外,夏季大量水果上市,很多人认为水果是健康食品,多吃点没有关系。但水果中的果糖会加速尿酸生成,所以痛风患者应避免大量食用。
王洋指出,除了不当饮食,夏季气温高,人体排汗多、排尿少,如未能及时补充水分,也会引起尿酸浓度升高;尿酸盐在低温环境下更易析出晶体,沉积在关节周围,如果空调温度开得过低或靠近出风口导致突然受凉,也可能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间歇发作 药不能停
王洋介绍,痛风发作表现为关节疼痛,通常在6—12小时左右达到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令人难以承受。疼痛关节伴随红肿灼热、皮肤紧绷,触碰时疼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疼痛多在数天或两周内自行缓解,恢复正常。首次发作多发生在单个关节,50%以上发生在脚趾,足背、足跟、踝、膝等关节也可发生。
如果痛风反复或频繁发作,关节内大量沉积的痛风石可造成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继发退行性改变等。表现为持续关节肿痛、压痛、畸形及功能障碍。痛风引起的肾脏病变可能出现尿酸结石,严重者可导致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危及生命。
近年来,痛风患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王洋表示,治疗痛风需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一些病人认为痛风是间歇发作,不疼就可以停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王洋强调,不规律服药会加速病情恶化,如果医生判断需要服用降尿酸药物,应遵医嘱规律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牢记四招 有效预防
痛风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难忍,夏季尤为高发,为有效预防,请牢记以下四个要素——
补水。充足饮水可避免大量出汗造成的血液浓缩,预防痛风急性发作。建议每日饮用白开水2000—3000毫升,以利于尿液稀释和尿酸排泄。
保温。高温酷暑,很多人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温度过低,容易受寒,尤其是光脚穿拖鞋、凉鞋,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诱发痛风。建议痛风患者在空调环境下穿上棉袜保温,同时注意定时活动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慎食。饮食宜以清淡为主,控制肉类摄入,少吃脂肪及动物内脏,少喝火锅汤和肉汤,少饮酒,尤其是啤酒,少吃豆制品。
运动。适度运动可以减少肥胖症的发生,降低高尿酸症的发病几率。推荐快走、慢跑、打太极拳、健身操、骑自行车及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另需注意,在痛风发作期不宜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