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霸总鼻祖”达西先生还有流量吗 | 阅读日

   2025-07-28 uuys580
核心提示: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发起简·奥斯丁2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1775年,简·奥斯丁出生于英格兰汉普郡一个叫斯蒂文顿的村庄。从1811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发起简·奥斯丁2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1775年,简·奥斯丁出生于英格兰汉普郡一个叫斯蒂文顿的村庄。从1811年到1818年,奥斯丁先后发表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6部小说。

其中《傲慢与偏见》里的男主人公——富有且傲慢的达西先生,令读者印象深刻。特别是在今天的语境中,更是被称为“霸总鼻祖”。许多读者发现,一些“霸道总裁爱上我”模式的网络言情小说或者长剧、短剧中,男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达西先生的影子,与此同时,这似乎也成为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大众快餐文化模式。

近日,传播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周海宁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他解释,“霸道总裁爱上我”之所以流行开来,有其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即在当下的生活中,人们希望弱小的“我”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超我”来托举。在他看来,达西先生是“霸总”,但他是“反霸总”的一种存在,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先生学习如何尊重女性,如何理解平等,实现精神意义上的成长。

图片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

大多数中国读者,是通过中译本认识简·奥斯丁这位英国作家的。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在中国读者这里,阅读简·奥斯丁,进入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故事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1950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英国文学系的年轻编辑王科一翻译了奥斯丁的经典代表作《傲慢与偏见》,并于1955年由当时的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1980年,已经正式成立的上海译文出版社首次再版了《傲慢与偏见》,大概20年后,它又首次完整出版了奥斯丁作品中文版,包括《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劝导》六部作品。

图片

今年是简·奥斯丁诞辰250周年。1775年,简·奥斯丁出生于英格兰汉普郡一个叫斯蒂文顿的村庄。据《简·奥斯汀的英格兰》(此书中简·奥斯丁译为简·奥斯汀)一书的介绍,在奥斯丁生活的时代,小说作为一种新潮的艺术形式风靡英国。书中写道:“简·奥斯汀的家庭成员都热爱读书,身为其中的一员,她熟读已出版的书刊,父亲的图书馆是少时的简·奥斯汀的阅读之地。”

这个图书馆里大约有500本藏书。书中介绍,当时小说的主流是以恐怖、悬疑和超自然力为主题的哥特小说,以及关注年轻女性无法找到合适的婚姻对象这一问题。

图片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伊丽莎白。

“简·奥斯汀则另辟蹊径,书写她所观察到的英国社会。”书中写道。在她所生活的那个英国社会,阶级森严。“个人资产的增加可以提升人的社会地位,但却不能抹去他卑微的出身。……如许多刚刚富起来的商人和制造商发现,金钱不可能缩小精英阶层和劳动阶层之间的鸿沟。鉴于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被完全接受,他们的希望就寄托在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与‘上层人士’结婚这一愿景上,不过这种愿景听起来总是有些见不得人。在简·奥斯汀的小说中,财富和收入总是会成为描写一个角色性格特征的一部分。”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身上就有这样的特征,而小说的题目也是来自于此。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最初的“偏见”,以及达西先生一开始的“傲慢”,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双方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图片

“霸道总裁爱上我”流行开来

翻译家孙致礼曾在自己翻译的《傲慢与偏见》版本中,分析过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据其介绍,奥斯丁在小说里明确划定了婚姻的“好坏”标准。奥斯丁认为,完全建立在经济基础上或者建立在美貌、情欲基础上的婚姻,是不幸的婚姻,而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是美满姻缘。

“诚然,伊丽莎白与达西也好,简与宾利也好,他们的结合并不排除经济和相貌方面的考虑,但是他们更注重对方的丽质美德,因而结婚以后,尽管在门第上还存在一定差异,夫妻却能情意融洽,恩爱弥笃。尤其是伊丽莎白,她对达西先拒绝后接受,这充分说明:‘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孙致礼写道。

图片

《傲慢与偏见》一度影响了人们的爱情观,也为后续爱情、婚姻题材的文学影视创作提供了某种模板。特别是达西先生,堪称后来的“霸总鼻祖”,他多金,并为爱情放下傲慢,影视改编中往往都是以风度翩翩的形象出现,让读者和观众印象深刻。

在当下的网络文学影视生态中,爱情题材模式“霸道总裁爱上我”十分流行。它经常被描述为“上位者为爱低头”,正如《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先生。特别是在社交网络上,网友会将自己的喜欢的文字片段或者影视镜头重新编辑分享。近几年,在短剧崛起的过程中,“霸道总裁爱上我”这一模式也功不可没。它被套用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几乎放之四海皆准。

那些网络文学或者短剧中的“霸总”不是达西先生,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他们又是达西先生。他们拥有达西先生同款社会地位,拥有达西先生同款傲慢性格,以及同款俊美的样貌、翩翩的气质,他们被塑造成一个社会层面上的完美男性,并且遇到了门第差别较大的女主人公。在这个模式的很多故事里,女主人公其实跟伊丽莎白一样善良、独立,有个性,她和达西先生一样的男主人公在一波三折的相处过程中,渐渐放下彼此的偏见与傲慢,终成眷属。

图片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达西先生。

弱小的“我”渴望强大的“超我”来托举

传播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讲师周海宁在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分析,“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流行固然有商业运作的因素,因为人们喜欢,有市场,就会有更多这样的题材出现,但是,人们之所以喜欢看“霸道总裁爱上我”,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学原因。

“‘霸道总裁爱上我’,就意味着‘霸道总裁’可以托举‘我’。”周海宁说。他解释,如此一来,“霸总”和“我”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主从关系,借助“霸总”的托举,我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一些想法。“其实背后还是大家希望弱小的‘我’背后有一个强大的‘超我’来托举,而‘霸总’就符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周海宁说。

周海宁说,一些人喜欢这个模式是希望获得一种强大力量的托举,让自己可以生活得相对容易一些,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实现不了的,因此人们从影视文学中得到一种代偿,何乐而不为。他说,人们为生存、生活奔波,难以有松弛的体验和感受,通过一些阅读或者观看类似的文学影视作品,从而使自己紧张的内心得到一种松弛。

“但是这里又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霸总’才是真正的‘霸总’?”在周海宁看来,《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先生就是真正的“霸总”。作为小说里的一个人物,达西先生不是男权社会的一个标榜,而是在女主人公的影响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予以反思。在《傲慢与偏见》,“霸总”达西先生恰恰是一个“反霸总”的存在,他学着如何去尊重女性,如何从精神上达到与女性之间的平等,最终也获得了一种成长。

图片

电影《傲慢与偏见》剧照

周海宁分析,其实近些年来,在女性独立主义的思潮中,“霸总”和“我”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不再只是像从前那样是简单的主从关系,而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让“霸总”学会去关爱女性、支持女性。

而这一切,应该是1797年的奥斯丁所想象不到的,那时候她刚刚完成一部名为《初次印象》的小说,却找不到渠道出版。直到1813年,这部小说被改写成《傲慢与偏见》,正式与读者见面。从此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进入人们的视野,他们被讨论、被解读,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记者:江丹 编辑:徐征 校对:汤琪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uuys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