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文学圈爆出的一大新闻是,网络上兴起“鉴抄”行动,网友与读者陆续发现,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与他人作品存在诸多“异曲同工”之处,或有抄袭之嫌。一时间议论纷纷,关于“纯文学不纯”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风波似乎尚未波及影视圈,说起来,在影视圈内这类事见得还少吗,偷桥段、场景、对白,乃至整部戏照搬照抄、本土重生,可说是屡见不鲜。那里早已是一滩烂泥的重灾区。
经过这次“鉴抄”比对,福楼拜、马尔克斯、张恨水、张爱玲、卡佛等中外作家的金句赫然都在被摘抄剪贴之列,如果要给这些作家列个榜单,目前来看,张爱玲恐怕位居榜首。有网友说不愧是祖师奶奶,那些“兀自燃烧”的句子让人爱不释手,既然高山无法逾越,不如直接将它们引入文中。其实这一招香港影视圈早就干过,从电影《黛绿年华》到剧集《侬本多情》,都没有得到张爱玲授权,而是另起炉灶仿写新的故事。照葫芦画瓢,难度不大。
先说《黛绿年华》。该片摄于1957年,虽说是改编自香港女作家郑慧的小说,但一眼可以看出故事脱胎自张爱玲的《第一炉香》。涉世未深的女学生误入风月魔窟,走上交际花之路,与葛薇龙的遭遇如出一辙。不同的是电影加上了道德谴责与大团圆结局,引诱少女堕落的范太太(也即是《第一炉香》里的梁太太)最后疯狂,她操控的女儿们或染病身亡,或逃出生天,好在女主角得到了来自劳工阶层的关爱,终获新生。张爱玲写的是把人变成鬼的毁灭,《黛绿年华》则续写把鬼变成人的重生,题旨意趣上迥然不同,但核心故事却是挪用而来,到底理亏。
至于张国荣与商天娥主演的《侬本多情》更是离谱。1984年TVB拍摄的这部剧集,把《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嫁接到一起,使劲抱着张爱玲的小说薅羊毛(张爱玲当时仅把《倾城之恋》的电影版权卖给邵氏电影公司)。最后一场戏,日寇袭港的炮火声传来,男女主角享受共赴生死的最后一刻安宁,剧集至此戛然而止,堕落也好,浪荡也罢,此时此刻归于淡然,也算是延续《倾城之恋》的精神。后来拍摄《第一炉香》的消息不时传来,书迷心中男主角乔琪乔的第一人选永远是张国荣——说起来已是如烟往事。
香港电影如火如荼的年代,也是野蛮生长的年代,各类致敬、戏仿、剽窃、复制之处数不胜数,无法逐一分辨与追究。绝对纯净的原创不可能存在,但是真正的高手不会直接拿来用,好比王家卫没拍张爱玲,却能把《东邪西毒》拍成金庸版的《半生缘》,高下立见。韩炳哲在《山寨》里写到中国式山寨产品时,也提到文坛这类情况。“山寨产品往往有其自身的魅力。其创新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决定这种创新性的并非破除旧有、创造新生时表现出的非连续性和突兀性,而是对修改、变形、组合和转换的游戏兴致。”那时的仿制品或许还有一种游戏精神,今天那些作品却只让人看到四个字:急功近利。因为作者根本无心与原作周旋、拆解、重组,单纯只是想从大树上折下一枝花,直接插在自家花瓶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