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首次发布知识产权白皮书

   日期:2025-09-28    作者:lhzob 移动:http://www.cs-ej.cn/mobile/quote/323.html

累计落地项目1939个,新设外资企业329家,新设外资研发中心19家,实际使用外资达16.8亿美元……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昨日举行的2025年服贸会昌平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两区”建设五年来,昌平区全力推动政策突破与先行先试,累计落地210项高含金量的试点政策,催生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首创成果,实现了从“开放试验田”向“发展新高地”的跨越。值得一提的是,发布会上,《2021—2025年昌平区知识产权白皮书》首次发布,全面呈现了五年来昌平区在知识产权培育、运营、国际化和赋能重点产业领域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稳步推进各领域制度型开放

昌平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管委会主任柳强在发布会上介绍,“两区”建设五年来,昌平区稳步推进各领域制度型开放,瞄准“首个、首创、首家”,全力推动政策突破与先行先试,累计落地210项高含金量的试点政策。

为方便资金跨境流通,昌平区制定了全市首个自贸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专项奖励政策,落地跨境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等试点,推动外债一次性登记改革,全面畅通资金跨境流动通道,大幅提升结算效率。

为推动数据流动通道畅通,昌平区依托自贸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备案制,为诺和诺德等跨国企业打通数据出境通道,精准保障企业国际化运营需求。为打通技术交流合作渠道,昌平区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创新探索“科技+保险+服务”海外知识产权保险服务模式,为企业海外创新布局筑牢风险防护网。

全方位完善服务体系

聚焦重点园区,昌平区全方位完善服务体系,推动产业资源导入。

在未来科学城生命谷,依托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四位一体创新生态圈,推动形成“研发—生产—流通—医疗”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已汇聚300余名高层次人才,科学家创办企业达118家,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成为自贸组团发展的核心支撑。

在未来科学城能源谷,集聚18家参建央企、10个院士工作站,建成24个协同创新平台,创制国际标准超220项,获评有效专利超1.6万件,成功入选北京市重点产业集聚区,能源领域创新实力持续领跑。

在沙河高教园,已入驻8所高校、120个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5个校城融合基地投入使用,与10所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校地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注册商标总量突破15.09万件

对于首次发布的《2021—2025年昌平区知识产权白皮书》,昌平区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区知识产权局局长李俊杰介绍,五年来,昌平区注册商标总量突破15.09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万件,较五年前均实现翻倍增长。辖区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均居平原新城首位,其中,驻昌高校以5168件专利授权稳居北京市高校前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北汽福田、中国华能清能院4家单位有效发明专利均破千件、总计超8000件,实现了规模扩容和质效的双提升。

五年来,昌平区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21.56亿元,帮助144家企业摆脱资金困境。其中,2021—2023年年均融资3.33亿元,2024年更是飙升至7.75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累计完成专利转让6447件、专利许可266件,两项指标分别位列平原新城第一、第二,企业将“无形知识产权”转化为“有形发展效益”成效愈发凸显。

《白皮书》的发布,全方位展现了“两区”建设以来,区域知识产权发展成果与核心优势,为新一轮“两区”建设制度创新、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吸引更多创新资源集聚昌平。

文/本报记者张月朦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