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中部小城松兹瓦尔坐落在两座山脉之间,(上)曾经由于各家各户烧炭采暖导致这个8万人口的小城污染严重,冬季尤甚,(下)而在区域供暖系统被引入之后,蓝天白云重现。
瑞典样本
瑞典环境保护局2009年报告指出,环境保护是一个整体概念,治理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并非是各自独立的项目,而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
20世纪60年代,出海打鱼的瑞典渔民渐渐发现,海鸟越来越少,而且越是食物链顶端的猛禽,出现的几率就越少。刚开始,渔民们还开玩笑说,“小偷(指海鸟)都被苏联人抓去‘古拉格’(劳改营)了。”然而,死鸟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沙滩、礁石之上,这引起了瑞典科学家的注意。
瑞典农业科学大学(SLU)的生物学家经解剖发现,死鸟体内积蓄了大量的汞元素,追溯源头,这些水银正是从瑞典沿岸的化工厂排放到大海里,联想到日本此前爆发的水俣病,瑞典公众陷入恐慌。瑞典人第一次开始正视环境问题。
1969年,里程碑式的“瑞典环境保护法案”出台,从空气到噪音,一切都涵盖在法案监督范围内。
斯德哥尔摩大学环境科学系教授克里斯特·约翰森在回顾瑞典空气治理史时说,“真的不是开玩笑,以前瑞典人普遍以为冬天城里空气差的原因是,大家都太爱户外吸烟了。”
1969年设立首部环保法
印象派大师马奈,曾前往其教父瑞典王储查尔斯伯爵位于斯德哥尔摩的庄园小住,他在此期间绘制的作品成为19世纪后期工业化过程中瑞典空气污染最直观的历史档案。
瑞典环境保护局于2009年发表了一份名为《1960-2010,瑞典环境问题与保护》的报告,探讨了为何国民直到20世纪60年代环保意识才开始觉醒。报告探讨了一个问题:和欧洲许多国家一样,瑞典在几百年工业化的工程中始终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那么为什么变化发生在1960-1970年?
报告给出的答案是,从技术层面来说,1960年代的科学发展已能从实验室证明工业化弊端给环境与人本身带来的危害;从社会层面来说,1965年瑞典已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在此之前瑞典人不是不担心环境问题,但有更多其他问题在困扰着他们,比如就业、住房、选举权等;从国际层面来说,全球范围对环保运动的重视也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美国,逐渐影响到了大西洋东岸的欧洲大陆。
1969年,瑞典环境保护法案通过,这是该国历史上首部关于环保的立法,也被视为瑞典从国家法律层面保护环境的开端。这份法案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对污染企业的监督与重罚,更关键的是,法案还授权瑞典政府在1969-1974年开设总值为8亿瑞典克朗(换算为2010年购买力价格为47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44亿元)的环保基金,由瑞典环境保护局负责管理,向该国境内所有的厂矿企业投资,促使它们购置环境友好设备。
软件硬件两手抓
根据瑞典环境研究院(IVL)于2013年所作的《空气污染—历史成就与未来挑战》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从1970年到2010年,瑞典通过努力,该国减少97%的空气污染。这当中包括两个阶段:1970-1985年,瑞典采取的是添置环境友好设备、核能开发与石油脱硫;1985年后,该国主要转向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开发与循环利用项目。
瑞典环境保护局那份2009年报告中专门指出,环境保护是一个整体概念,治理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并非是各自独立的项目,而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
20世纪下半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除了工厂生产环节排放的废气,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人们逐步开始关注硫化物、氮化物以及颗粒物(PM)。1986年,瑞典就开始针对机动车类型、重量和所用油含铅量课以不同税率。
2009年,时任瑞典环境大臣卡尔格伦宣布,每个购买环保车的瑞典人将获得政府发放的1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9224元)的奖励,该项奖励资金总额则高达2.5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2.3亿元),这些环保车包括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20克的汽油车、电动车以及混合动力车。2011年,现任瑞典环境大臣莱娜·埃克又宣布,到2030年全部淘汰化石燃料汽车。
“1990年以来,瑞典的废气排放量下降了20%,同期经济增长了60%,这就是我与中国官员会谈时主要讨论的话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完全是可以同时做到的。”今年5月埃克在上海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说。
环保合作无国界
埃克认为,中国有许多潜在资源,可惜并未得到妥善利用,资源需要循环使用。她以瑞典企业的“封闭系统”举例,“具体说,如果你要使用某种原料,那么就要让这种原料能够循环往复地使用下去,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比如工业用水。我们称之为‘巧经济’。最终从成本核算来看,‘封闭系统’内循环使用原料,要比粗放使用更便宜。”垃圾、废品和污染物都被瑞典人称作“都市矿产”。在瑞典,纸张可循环使用10次左右,再生纸用于笔记本后再用于新闻纸然后是包装硬纸板,最后再通过燃烧转换为能源;食物泔水则被用来制造生物燃油用于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方式是没有止境的。”埃克说。
2010年中瑞两国在无锡建设了“中瑞低碳生态城”,作为两国环保合作的试点。今年两国又签署了更多环保合作协议。“我们和北欧邻国、欧盟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展开紧密合作。”按照埃克的说法,空气是没有国界的,环保合作也必须如此。
作者:张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