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快速  未来  公司  企业  上海  中国    政策  教师  行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重视反向基础攻关

   日期:2024-05-26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w.cs-ej.cn/mobile/news/7915.html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深入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科技创新工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前进方向。

科技创新活动的三种主要类型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推动了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不同,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讲,科技创新活动大致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从0到1”的原创性基础研究,“从1到100”的应用接力放大研究,“从1到0”的反向应用基础研究。

第一种属于自由探索和纯兴趣导向类。科研人员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在好奇心驱动下开展科学研究,来揭示现象、规律和事物的本质,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科学发现层面,意味着从无到有、前无古人。这类研究弥足珍贵,具有基础性、颠覆性和引领性,也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常常在初期遭遇质疑或不被认可。但是,一旦成功就会成为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对科技创新甚至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变革。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得出重要结论是“从0到1”基础研究的三步曲。

第二种属于应用研究类。立足于系统验证、科研成果应用,科研人员根据自身实际,在他人研究发现、发明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应用场景需求进行扩展研究,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走向应用,这是大多数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新的主要类型。

第三种是需求牵引类。目标导向很明确、重大需求很急迫,科研人员通过集中科技攻关,突破核心指标、实现装备应用后,再回过头来“细嚼慢咽”,梳理和凝练技术瓶颈背后的核心科学问题,就像牛羊等反刍动物的多胃消化过程一样。

在这三种类型中,第三种是非常有意义却又很容易被忽视和轻视的科技创新活动。这是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从几十年来的简单追逐、模仿,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的关键一环,也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步。

一般来说,一个产品、一项技术往往要经过3次迭代升级和创新才可能实现领先。首先是跟跑,虽然会跑得满头大汗,但这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其次是跟跑得差不多了、关键参数都追上后,就要有组织地回溯找出“从1到0”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靠应用场景驱动,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及时把跟跑时漏掉的“西瓜”“芝麻”捡回来,尤其是把埋在地下的“大钉子”拔出来,经过这一过程后就可能实现并跑或局部领跑;最后是领跑,要想实现整体领跑,要么必须在技术上有秘诀,要么在科学上有新原理、新现象、新工艺的发现和发明。经过这3次升级迭代,一个产品、一项技术就基本能实现创新发展和自主可控。

大力提升反向基础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筑牢基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发挥好基础科学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科技人才培养主阵地的关键性作用,加快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筑牢基底。当前,高校应组织更多科研力量,集中攻关从系统、整机中梳理出来的“从1到0”的问题,大力提升基础研究源头创新能力,为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贡献力量。

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有组织的科研强调集中力量、集中优势进行科研攻关,产生更多重大战略性成果,实现更多的原始创新突破。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把国家重大的战略性需求和行业前瞻性技术革新转化为学科学术的前沿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要精准对接需求,形成清晰的主攻方向,明确哪些领域可以做、哪些人可以做、还缺哪些人等问题。对于定向性的基础研究,如果没有组织就是一盘散沙,靠单打独斗很难坚持下去。一个大团队往往是靠应用起家、不断积累壮大的,现在要分一些人力、物力、财力去做反向基础攻关,团队带头人的科研追求和视野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很难成为一个自觉自发的行为,更不是简单号召一下“理工交叉”“多学科交叉”就能解决的。要强化组织创新,进行分类评价改革,推动科研力量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协同攻关能力。长期以来,西北工业大学的系统、整机、型号研究能力比较强,也很有特色,这为梳理出“从1到0”的关键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西北工业大学10余个大团队正在开展“从1到0”的有组织科研,努力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

强化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双向互动。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并不断向基础研究领域转移。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只有全面加强基础研究,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发展和安全。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在核心技术攻关中,做工程系统的科研人员最熟悉科技产业发展需求,对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卡点、堵点、痛点问题比较了解。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从产业需求和实际应用出发,凝练出重大的基础科学问题、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基础研究成果好不好、行不行,最终也是由做工程系统的人来检验。因此,要支持做工程系统的科研人员成为甲方,去当“出题人”和“阅卷人”,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和鼓励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瞄准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不要发散、不要多靶点,用“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潜下心来开展研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鼓励擅长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做乙方,去领题、破题,加强底层技术攻关,做好“答题人”。

实现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上下对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这就要求科研组织要正确处理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的关系。我们要尽可能把“从1到0”与“从0到1”的人结合起来,把擅长“向下挖到根的”与“向上捅破天的”人结合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上而下的需求牵引与自下而上的技术推动双向发力、上下对齐。否则,会出现对工程应用中的痛点搞基础研究的漠不关心、基础研究中好不容易取得的进展又对工程技术毫无帮助。只有上下对齐、各向同性,性能才高,效果才能最大化。高校要深度融入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主动适应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的规律,加快变革科研范式。优化科研团队结构,建立任务驱动的科研组织模式,将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科研人员通过项目或跨学科科研平台汇聚到一起,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更好地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战略性工程,要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系统观念,解决好“从1到0”的问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以实际行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本文地址:http://www.cs-ej.cn/news/7915.html    成事e家 http://www.cs-ej.cn/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