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从监测对象到“莓茶能手”:杨胜哥的茶园致富路
2025-11-16IP属地 湖北0

灶火正旺,茶香四溢,这正是杨胜哥勤学苦干换来的踏实生活。曾经,他因病和缺乏技术被列为边缘易致贫监测对象;如今,依靠种植莓茶,他不仅成功摆脱贫困,更让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一根根鲜嫩的茶藤,炒热了灶台,也“炒”香了他的新生活。

8月下旬,记者走进花垣县长乐乡长潭村杨胜哥的莓茶园。他正穿梭在齐腰高的茶丛间,头戴斗笠,指尖在枝叶间灵活游走——捏住芽尖轻轻一折,鲜叶便落入腰间的竹篓。这一招一式的熟练,见证了他从种植新手到莓茶能手的蜕变历程。

图片

杨胜哥在茶园采摘新鲜莓茶(本组图片均由邓雨露、张庆港拍摄)

“这几天天气好,芽长得快,得趁着太阳不太烈多采点。”杨胜哥出生于1981年,是长乐乡长潭村村民,家中有两口人。曾经,他常年在外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收入不稳定、缺乏保障,又因患病和缺乏技术,被识别为边缘易致贫监测对象,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转机出现在2022年。当时,长潭村的莓茶产业已初具规模,村里的种植大户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帮扶干部了解到杨胜哥的情况后,建议他尝试种植莓茶。“当时心里也没底,但看着村里有人靠种莓茶赚了钱,又有干部们帮衬,就想着试一把。”杨胜哥说。

图片

杨胜哥的莓茶园

“莓茶生长周期短,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不高。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我们鼓励他先试种一些。没有资金,我们帮忙想办法;没有技术,我们就联系种植大户开展培训,也是为大家创造致富的机会。”长乐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石华介绍道。

图片

帮扶干部来到杨胜哥家中了解情况

同年,在各方激励下,杨胜哥试种了2亩莓茶。

新产业的起步并不顺利。由于技术不成熟,第一年的收成并不理想。但困难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激发了他更加用心地钻研。那一年,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茶地上:从土壤保湿、施肥,到一芽一叶的采摘标准,再到手工炒茶的技法,他一点点摸索、一遍遍总结。虽然辛苦,杨胜哥的心里却越来越有底。

图片

手工炒茶

“我觉得要富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学习的心态。无论是产业还是技术,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在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一步步提升自己,直到把产业做起来、把技术学到手。所以我也很感谢政府提供的许多学习机会,让我现在有一技之长,生活有信心、有奔头。”回顾这段学习经历,杨胜哥感慨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刻苦钻研,杨胜哥的莓茶种植和加工技术日益成熟。今年,他的茶叶品质显著提升——茶叶翠绿、茶汤清亮、入口回甘,渐渐积累了稳定客户。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2亩逐步扩大到7亩,收入水涨船高,从最初两三千元,到现在一季就能卖出七八千元。

图片

炒好的莓茶正在进行自然晾晒

说起自己种植的莓茶,杨胜哥如数家珍:“莓茶一年的采摘期有8个月。成熟的一批采完之后,每隔3到5天就又可以采新茶。我们主要采的是芽尖,口感更好。今年茶的长势很不错,鲜茶亩产达到80到100斤。”

除了种茶,杨胜哥还领养了百只鸡苗,利用院落空间发展庭院经济。凭借细心管护,鸡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如今单靠卖蛋就已覆盖全家日常开销。更令人惊喜的是,从去年起,他开始尝试用手机拍摄短视频,记录种茶、采茶和手工制茶的过程。视频发布后吸引不少网友关注,很多人通过私信下单。“真没想到,现在我的茶叶都能卖到外省去了!”

图片

发展庭院经济

如今,杨胜哥早已成功消除返贫风险,家庭年收入稳步提升,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谈起未来,他目光坚定、语带憧憬:“现在条件好起来了,温饱不愁。接下来,我希望能把莓茶产业扩大到二三十亩。将来条件成熟了,也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经验帮助更多乡亲。”

从曾经的“边缘户”到如今的“莓茶能手”,杨胜哥用坚持与好学“炒”出了生活之香,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靠双手增收致富”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