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通州交通支队(以下简称“通州交通支队”)在医院通州院区共同举行共建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北京市急救中心科教办主任兼数据和信息技术科主任张进军,通州交通支队党委书记、支队长张驰,通州交通支队党委副书记、政委刘相斌,漷县镇镇长郝红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王天兵以及创伤救治中心、重症医学科、通州院区综合办公室、医务处等相关科室与部门代表出席签约仪式。
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人群的首要致死因素,而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迅速展开对伤者的救援行动至关重要。此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决策环节即迅速将患者送至合适的医院进行救治,特别是对于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复杂伤势,第一时间抵达具备专业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警医联动”机制应运而生,双方优化急救流程,确保伤者能够及时获得最有效的医疗救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地处京津冀腹地,连接北京东部重要节点,院区被京津高速、京哈高速、首都环线高速和东南六环多个交通要道围绕。作为国家级会诊、转诊及救治中心,院区每年参与无数突发应急事件的医疗救治。
自2021年底院区开诊以来,最早启动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前期,医院与通州交通支队以微信群为联动渠道,开辟了针对交通伤患者的绿色通道。近期,随着全新研发的小程序成功上线,这一系统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交通事故信息的即时、规范传递与全面共享,还提升了医院针对交通事故伤员的应急响应速度,进一步优化了伤者的救治流程,确保了救治效率的提高。
本次签署的共建合作协议是在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合作领域,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共同构建一个安全高效、和谐协同的交通管理与医疗服务体系,为交通伤者救治开辟一条更加顺畅、高效的绿色通道,为副中心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了更加坚实的屏障!
王天兵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历经百年发展,目前位列公立医院国家队第一方阵,通州院区以外科肿瘤治疗、结合地域特色开展健康管理服务以及强化急诊急救能力三大鲜明特色稳步发展。作为国家创伤医学中心主体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牵头单位,医院以通州院区为主体,布局9大功能平台,聚焦创伤急救、中毒救治、核辐射救治等关键领域,全面提升联合救治能力;组建了一支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确保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王天兵副院长强调,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医院的专业优势,与交通支队紧密协作,以优质医疗资源和卓越服务能力,支持公安交通工作者的健康和属地交通救援工作,共同构建交通事故应急救治新模式,推动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郝红芬镇长高度赞扬了双方在守护漷县镇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杰出贡献。郝红芬镇长强调,漷县镇政府将采取优化交通管理、提升急救响应速度及加强公众安全教育等多方面举措,为属地居民和过往行人打造一个更安全、更畅通的交通环境,让安全与健康的福祉惠及每一位群众。
张进军主任肯定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建立的院前智能化警医联动一键呼叫定向转运系统的创新性。他表示,系统凭借其高效性和精准性,成功实现了“警医”之间的即时信息共享,为伤员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双方加强进一步合作,构建一个涵盖急救中心、交通指挥中心以及医院三方的全方位信息联动网络,确保各方能够迅速响应、紧密配合,共同为交通伤员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刘相斌副书记在致辞对通州院区医务人员在交通事故伤员抢救中所展现出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以及精湛的医疗技术和救治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长期以来对交通事故伤员救治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此次合作将进一步深化警医联动机制,提升交通事故应急救治效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
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金宗学详细介绍了院前智能化警医联动一键呼叫定向转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院前智能化警医联动一键呼叫定向转运系统
当交通事故发生后,交警可以使用手机拍摄现场照片或视频并上传,一键启动该系统,医院立即收到交通事故伤员的信息,并能利用伤员送往医院路上的时间迅速展开救治准备。实现患者未到,医疗团队及相关救治措施已备好在急诊等候患者的场景。“警医联动”系统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生命救治时间,降低了交通事故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也将推动交通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治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为交通事故伤救治领域注入新的活力。

此次合作共建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与市交管局通州交通支队在交通安全管理和医疗服务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将围绕完善联动机制、提升应急救治能力、推广警医联动小程序以及加强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共同推动交通安全管理和医疗服务领域的深度合作和发展。
供稿 | 通州院区综合办公室、创伤救治中心
视频 | BTV新闻
编辑 | 张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