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 “福耀科大食堂一份盒饭 40 元” 的消息在网络上流传,引发不少讨论。然而,事实很快浮出水面:福耀大学今年仅招收 50 名学生,且学生尚未入学,所谓 “学生被 40 元盒饭震惊” 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更值得注意的是,涉事的是面向教职工和访客的职工餐厅,采用自助称重计价方式,40 元只是个别情况,并非学生食堂的常规物价。这起明显带有抹黑性质的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实信息的传播,不仅会伤害相关主体的名誉,还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网络生态。
不实信息的滋生与蔓延,往往伴随着对事实的无视和对流量的追逐。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取点击量,不惜编造虚假内容,刻意制造矛盾冲突。在福耀科大这起事件中,发布者明知学校学生尚未入学,却编造出 “新生被高价盒饭震惊” 的谎言,其目的就是利用公众对教育领域的关注,煽动情绪,从中渔利。这种行为,违背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也践踏了社会诚信的底线。
从危害来看,不实信息的传播后果不容小觑。对于福耀科大而言,这样的抹黑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影响其招生和发展,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对于公众来说,被不实信息误导后,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认知,对相关机构或个人产生偏见,进而影响社会信任。更严重的是,当不实信息大量充斥网络,会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让人们在信息的海洋中难以辨别真伪,久而久之,会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面对不实信息,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抵制和治理。首先,相关主体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正如福耀科大事件中,学校可以通过保全证据、平台投诉、民事维权等途径,让发布不实信息的主体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侵害名誉权、散布谣言等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通过法律的严惩,能对不法分子形成有力震慑。
其次,网络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有义务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和管理。对于发现的不实信息,要及时采取删除、屏蔽、禁言等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同时,要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及时回应公众的合理诉求,为受害者维权提供便利。只有平台严格把关,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不实信息的传播。
再者,公众要提高辨别能力,理性看待网络信息。在面对各类消息时,不要轻易相信和转发,要多一份警惕和思考。可以通过查阅官方信息、多方求证等方式,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对于那些明显不合逻辑、刻意煽动情绪的内容,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不做不实信息的传播者。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崇尚真实、抵制虚假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坚守职业道德,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不发布未经核实的信息。教育机构要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他们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加大对不实信息发布者的打击力度,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
福耀科大被抹黑事件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实信息传播的危害和治理的迫切性。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不实信息的受害者,也都有责任成为抵制不实信息的参与者。让我们携手共进,对不实信息说 “不”,用理性和良知守护社会的清朗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