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在西太平洋接连展开两场大规模军事演习。据央广网消息,“重返太平洋”和“护身军刀-2025”演习时间重叠且战略联动,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重返太平洋”由美国空军主导,7月10日启动,为期两周。按计划将调动300架战机和数千名人员跨战区部署,重点演练“敏捷作战应用”。美空军参谋长阿尔文称,其重要性超过“红旗”军演,主旨是应对“大规模中美冲突”。
“护身军刀-2025”由美澳联合主导,7月13日至8月4日举行,参演的19国兵力达3.5万人,比2023年多了6个国家。演习范围从印度洋圣诞岛延伸至6500公里外的珊瑚海,创历年之最。此次还新增网络战、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等课目,美国首次在太平洋试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有专家认为,这两场演习名不副实。“重返太平洋”说法不实,美国在西太平洋长期有大量驻军;“护身军刀”看似防御,实则攻击性强。
特朗普(资料图)
演习虽声势大,却暴露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困境。美军在亚太的驻军分散于岛屿,陆军缺乏纵深难以展开。美军认为若与中国爆发冲突,主要靠海空力量,但海军从本土到第一岛链距离远、行动慢。中国军力上升与美军部署形成反差,这让美军处境尴尬。参与演习的荷兰表现积极。荷兰武装部队司令艾赫尔斯海姆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采访时,将“中国对印太的威胁”与“俄罗斯对欧洲的威胁”等同,劝澳大利亚提升军力。
荷兰近期同意将国防开支提至GDP的3.5%,部分原因是美国要求国家增加安全资金。专家认为,荷兰与中国及印太地区联系不紧密,其言论与现实脱节。这让人联想到前荷兰首相、现北约秘书长吕特,他对特朗普“讨好”、对中国强硬。荷兰此举核心是“纳投名状”换安全。其军力在全球不算强,尤其面对俄罗斯时。特朗普曾威胁北约国家涨军费,荷兰是首个“超额完成”的,实则是交“保护费”求美国安全承诺。
特朗普(资料图)
这种对美依附深入政客骨髓,军方冲在反华一线也不奇怪。但荷兰此举或得不偿失。它国土狭小、无战略纵深,需美国核保护伞,依赖美军维护航运和能源命脉,反华成了它自认为该交的“保费”。可荷兰经济依赖中国,ASML的光刻机生意离不开中国市场。军事反华与经济依赖的矛盾,可能让它两面不讨好。其他盟友更务实。美国要求澳大利亚将国防开支从GDP的2%提至3.5%,但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表示,会自主制定政策,资金投入具体能力建设,不会盲从。
澳大利亚天空新闻网称,他不会屈服于美国压力,将按计划到2033年把国防开支增至GDP的2.33%。澳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也说,各国国防建设最终基于自身战略需求。澳大利亚民众也不认同相关言论。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报道的评论区里,有网友表示,澳大利亚和中国是贸易伙伴,更看重贸易和良好关系,不想对抗。还有网友称,年轻一代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会被冲突言论迷惑,认为近年冲突多为美国利益。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访华(资料图)
美国国内也有不同声音。美国智库“国防优先基金会”7月9日建议,收缩在亚太的前沿军事部署,减少在中国“家门口”的军事存在,以缓解中美紧张关系。该智库还建议减少驻韩美军50%以上,撤出驻冲绳海军陆战队,调往关岛或本土;撤出在台湾的500名美军教官,认为这会刺激中国,增加风险。这种观点与美国此前政策不同。今年3月,美国国防部文件将中国定义为“唯一步步紧逼的威胁”,把遏制大陆收台和保卫本土列为需同时应对的作战场景。
短短几个月出现分歧,说明美国在被迫调整战略。这是因为美国认识到中国军力提升,为保护自身在亚太的人员和资产安全,不得不改变策略。面对美国及其盟友在亚太的动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保持警惕,时刻准备应对各种安全威胁。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但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绝不会让步。任何试图在中国周边制造紧张、威胁中国安全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反制。